竹塹城–迎曦門
「竹塹」為新竹的古稱,最早是平埔族道卡斯族「竹塹社」的所在地。漢人約於康熙五十年(1711年)間,由泉州移民王世傑(閩南籍)來此開發,而在他率領親族鄉民來此屯墾後,此地逐漸成為清國北台灣最重要的政經與文化中心。
清國治臺初期,為了避免流民造反,曾經禁止台灣建造石磚城,因此,竹塹城早期的雛型,是以種植竹圍的方式代替磚牆。1827年,進士鄭用錫(閩南籍)等向前來巡視的閩浙總督孫爾準倡議興建磚石城及四城門樓,獲清廷同意後,於次年(1828年)開始築造磚石城垣。磚石城牆於1829年秋完工,名為淡水廳城,又名竹塹城。
進入日治時期,1901年北門大街金德美商號大火,將整個北門付之一炬。1902年,總督府實施市區改正,開始拓寬道路並拆掉城牆與城樓,南門、西門也被拆除,只剩東門(迎曦門)存留至今。
迎曦門(東門)是竹塹城僅存的城樓,位於新竹火車站沿中正路直行約400公尺處,為國定古蹟。而護城河經過整治後,結合現代建築,現為具休憩功能的親水公園。
留言
張貼留言